幾年前觀賞過Richard Wagner的歌劇Tristan and Isolde在香港演出,自問是音樂白癡,覺得極為沉悶,從此對歌劇卻步。
原來2015年正值其首演150周年紀念。當年的評價不高,有批評者甚至譏諷歌手只是不停淒厲尖叫。然而時至今日,Tristan and Isolde已獲一致公認為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。
這齣作品的突破之處是完全悖離傳統古典音樂的和諧結構。故事的主軸是男女主角服藥後不由自主地墮入情網,但苦戀無結果,只好選擇同死。衝激而鬱卒的音樂是為了讓他們煩躁不安的愁懷感染觀眾。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樂曲是序章約10分鐘的Tristan chord,一開始即為整齣作品定下狂亂的基調。
由於Tristan and Isolde的音樂太過異乎尋常,19世紀的樂師及演唱家經過逾70次綵排後仍然感到難以掌握,原訂於1862年的維也納首演被迫取消,最後於1865年才成功在慕尼黑公演。
華格納深受Arthur Schopenhauer的悲觀論啟發,相信人的一生受到無法滿足的欲望所驅策,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,最終陷入絕境,而音樂正是表達內心不滿情緒的最有力媒介。
![]() |
Painted by August Spiess in 1881 |
原來2015年正值其首演150周年紀念。當年的評價不高,有批評者甚至譏諷歌手只是不停淒厲尖叫。然而時至今日,Tristan and Isolde已獲一致公認為華格納最偉大的作品。
這齣作品的突破之處是完全悖離傳統古典音樂的和諧結構。故事的主軸是男女主角服藥後不由自主地墮入情網,但苦戀無結果,只好選擇同死。衝激而鬱卒的音樂是為了讓他們煩躁不安的愁懷感染觀眾。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樂曲是序章約10分鐘的Tristan chord,一開始即為整齣作品定下狂亂的基調。
由於Tristan and Isolde的音樂太過異乎尋常,19世紀的樂師及演唱家經過逾70次綵排後仍然感到難以掌握,原訂於1862年的維也納首演被迫取消,最後於1865年才成功在慕尼黑公演。
華格納深受Arthur Schopenhauer的悲觀論啟發,相信人的一生受到無法滿足的欲望所驅策,面對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,最終陷入絕境,而音樂正是表達內心不滿情緒的最有力媒介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